从孔融到胡适鲁迅:“父母无恩论”的思想史与当代启示
有人提到:如果有人试图用怀孕的艰辛来论证母亲的伟大,那论证的结果,恐怕只能说明孩子更伟大。
有人提到:如果有人试图用怀孕的艰辛来论证母亲的伟大,那论证的结果,恐怕只能说明孩子更伟大。
我的两卷本《中国思想史》分别是1998年和2000年出版的,在四分之一世纪之后,还能再出修订本,让我感到真幸运。记得有学者曾说,他不写五十年前的书,也不写五十年后的书。我猜,他的意思大概是人文学术应当回应现实,立足当下关怀,在变动不居的时代,问题在变,思想在变
书写起源存在争议,核心是“最早真正书写体系”的归属。长期以来,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被认为是最早的,但它多由抽象符号构成,而不少人认为真正书写体系应与半图像、半符号的图画文字相关,这正是考古学家丹尼丝·施曼特—贝瑟拉的研究方向。20世纪60年代后期,她注意到古代
田浩(Hoyt Cleveland Tillman),哈佛大学东亚历史与语言博士,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荣誉退休教授,历任华盛顿大学、慕尼黑大学汉学系、台湾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、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、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客座教授、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朱
雷·格鲁贝如何反驳人口危机理论?雷·格鲁贝强烈反对科恩的人口危机理论,认为远古世界不存在人口危机或过剩问题。他提出,较晚的欧洲和美洲移民证明当时地球人口稀少;人类进入寒冷环境后,因微生物在低温下更难存活,欧洲和西伯利亚的患病率远低于非洲。约2万年前,地球变暖使
西伯利亚在人类克服寒冷中地位关键,其不仅是农业出现前人类克服寒冷的重要区域,还是人类向美洲迁徙的起点,对研究人类适应极寒环境意义重大。西伯利亚许多遗址可追溯至20万年前,这些遗址的存在引出火与衣服的核心问题,古生物学家认为人类需“缝制的衣服”才能在如此寒冷的区
在这个纷繁复杂、节奏飞快的时代,我们每天都被无数信息包围,耳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。有人夸奖你,有人否定你,有人质疑你的选择,也有人羡慕你走的路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很多人不知不觉地把自我价值寄托在别人的评价上,总想得到更多的掌声与认可,渴望成为别人口中“厉害的人
语言是区分智人与其他动物的核心特征之一,且与模拟认知共同构成智人独特性,同时因多数思想以文字呈现,了解语言发明与演化是研究早期人类智力的基础。不过研究语言前需先探究其产生原因,能人脑容量增长与石器技术关联,部分石器原料来自十公里外,说明能人具备提前规划的智力,
殷之光,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。曾任英国埃克塞特大学人文学院长聘副教授、阿联酋扎耶德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。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政治思想史、区域国别研究、国际秩序
殷之光,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。曾任英国埃克塞特大学人文学院长聘副教授、阿联酋扎耶德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。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政治思想史、区域国别研究、国际秩序
殷之光,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。曾任英国埃克塞特大学人文学院长聘副教授、阿联酋扎耶德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。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政治思想史、区域国别研究、国际秩序
胡适关于“善良的人”觉醒的原话为:“聪明的人,看到历史就会觉醒;善良的人,看到真相就会觉醒;无知的人,需经历苦难才能觉醒”。这就是我关于“一个人的觉醒,一般在什么时候”的回答。
不可知论是一种哲学立场,认为某些终极问题——特别是关于上帝、神性、超自然存在以及来世等问题——的真相是人类理性无法知晓的,或者说在本质上就是不可知的。它不同于断然否定神存在的无神论(Atheism),也不同于肯定神存在的有神论(Theism),而是居于其间,强
道德的实践并非简单的“行善”与“作恶”的二元选择,其深处存在着“愚昧”与“智慧”的巨大分野,这种分野决定了道德行为最终带来的是福祉还是灾难,是升华还是束缚;将“上帝的计量”与“道德智慧”的思想史相结合,更可勾勒出一幅人类理解道德来源、判断与实践的宏大画卷。
东西方道德感的差异无关优劣,其根源深植于两种文明截然不同的哲学基础、历史路径与社会结构,而这些基础的形成,又与东西方思想史的演进脉络紧密交织。这种差异具体体现在道德感的来源、核心原则、表达方式及社会功能等层面,以下结合思想史脉络与哲学理论,从核心维度展开深度对
思想史上关于两性关系的论述浩瀚而复杂,不同文明和思想流派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。我们可以将其梳理为几个核心的议题和演变阶段,以便清晰地理解。
上古被赋予了瑰丽的想象,后人著书造论皆以三代之治为圭臬,旌表品评都以三圣为标杆,尧舜禹最终成了“治国平天下”这一最高理想的化身。春秋时期的学者还不敢妄比先贤,但战国诸子就放得很开了,孟子即借孔门弟子之口称孔子为“自生民以来未有”,似乎超过了凡夫俗子而直追三皇五
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,触及了人类文明最光辉的核心。高尚情操是人类超越生物本能、追求精神卓越的体现。从多学科视角审视,我们可以将这些情操归纳为以下几个核心范畴,它们彼此交织,共同构成了人性的光辉图景。
在众声喧哗的当下,当流量成为衡量影响力的尺度,当“网红”占据公共话语的中心,知识分子的声音是否已然沉寂?他们的精神坐标又该置于何处?近日,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许纪霖教授力作《狐狸与刺猬:中国知识分子十论》正以此为叩问,重返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深处,为这个时代的
呼应着国际学术界的新进展,以及面对“全球大变局”,如何理解“全球”,如何重建全球秩序,思想观念在全球的流动中又如何被吸收采纳,进而形塑了全球空间的特性,成为重建全球秩序的动力与思想基础。诸多问题,都需要从思想观念的历史进程中找寻启迪。为此,复旦大学历史系暨全球